标王 热搜: 加盟  中小企业推广  建材  服装  餐饮  互联网  企业营销  创业项目  网络推广  互联网创业找项目 
 
瓷爱品牌招商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创业资讯 » 创业宝典 » 创业人物 » 正文

陈一舟:创业18年,我所收成的5点技巧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5-05-18  作者:365加盟网  浏览次数:599
核心提示:每个人公司从开始到现在,大伙经历了不少的挫折,企业的商业模式至少变了四到五次,目前我将这过程中的经历大全了什么时间方法与你来推荐一下。...

每人公司从开始到目前,大家历程了不少的挫折,企业的商业模式至少变了四到五次,现在我将这过程中的历程汇总了什么时间技巧与你来推荐一下。

  第一点技巧:成功始于坚持。

  大家的第一笔钱很少我记得我在融第一笔钱的时候,是在美国找的投资人,2002年由于有「911」,大伙没投资的热情。

我就请一个投资人吃饭,不断地请他,当时断断续续请他吃了八次麦当劳,融了8万USD,等于吃一次就筹资1万USD。

  企业的头几年,商业模式就变了好几次。

几个月后,大家进入了传统SP(无线增值)行业。

在传统SP行业几年将来,碰到了2006年的寒冬,当时正好赶上了一个大的浪潮,当时大家公司尝试了很多的东西,分类广告、视频推荐等等,没什么是大家没去做的。

  但所有这类尝试都是基于大家传统的业务,以赚钱为主,一旦没钱赚的话,非常快就会进入一个很糟糕的情况。

大家当时是1400名职员,在半年之内要砍掉一半。

2006年,大家成立了校内网,这是大家的第三次转型。

转型将来,大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,终于在今年5月份,在美国的纽交所上市,成为纽交所第一家上市的社交互联网公司。

  大家之所以能活下来,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,在最艰苦的时候必须要咬牙坚持。

大家公司最初的时候,常常账上只有两个月的钱,在非常苦的时候可以坚持下去,我感觉很困难。

  目前所有些行业里面,都有不少非常坚持的公司,但我感觉光坚持还不够,比较要紧的还有第二个,就是要灵活。

大家在很坚持地干企业的同时,也在几个重点的时候做出了商业模式的改变,假如一直做最开始想的那个模式,到目前一定去世了。

由于网络市场的变化飞快,所以在坚持的时候还要灵活。

  在坚持的同时维持灵活,这就非常难了。

在企业到了肯定规模将来,大家面临的问题跟不少企业一样,都是有非常大的困难。

大伙了解,自然界的定律,就是痛恨大的东西,只须是大的东西,自然界都有各种方法叫你变小。

  所以一个企业到肯定规模时,自然有各种力量叫你没办法长大。

我喜欢问大家企业的新人一个问题:在某一专业,必如说某项乐器,某项体育项目,要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和竞技者,需要花多久?有同学说十万个小时,但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,由于假如平均天天花费3小时,那样需要100年。

正确答案是1万个小时,这在畅销书《Outliers》中有谈到。

  计算下来,假如花费1万个小时来达到目的,天天付出3小时,那样达到世界顶级水平需要8-10年。

我喜欢问的第二个问题,是为何是「1万小时」,而不是5千或者3万。

答案是,对普通人来,1万个小时的训练,意味着人类坚持的极限。

只有到了极限,你的角逐对手才会渐渐舍弃,你才大概崭露头角。

  拿弹钢琴为例,你会发现不少和你一块学琴的人,弹着弹着就舍弃了。

真的能达到1万个小时的人寥寥无几,而达到了,假如天分足够,可能就是世界级的专家。

  因此我要说,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坚持。

要成功,就要把你的角逐对手甩在后面,而这一点上有时就是靠时间来「耗着」,等其他人没耐性、坚持不下去了、自乱阵脚了,找别的、更大、更时髦的范围去了,那样你大概就是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。

  第二点技巧:维持谦虚。

  在中国开办网络公司,成功非常难 。

现在所有拿到钱的创业企业中,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低于10%。

  为何要说谦虚呢?过去大家也获得了一些成绩,但每一次心里感觉很好的时候,几乎立刻就倒霉了。

  比如大家2003年最开始做无线增值业务,当时月营业额特别高,最高每月达到600万,对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公司而言是很大的收入,大家很开心。

但,后来大伙了解,由于整个行业的基础不牢,2006年将来大家我们的无线增值业务与整个SP行业都飞速下滑;2006年Web2.0热潮的时候,大家是个旗帜,猫扑要上市的消息叫的非常响。

  但因为扩张太快,基础不牢,也搁置了。

几次下来我的总结是,成功是小概率事件,得之不易。

获得阶段性胜利后,在对市场和公司自己能力的判断时特别容易失误,这时,必须要「夹着尾巴做人」,千万不可以得意,由于胜利的时候,失败就在不远处等着你。

  第三点技巧:警惕失败。

  我非常景仰的一个人,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说过,我最期望了解的事情,是我会在什么地方死掉,然后我就不去那个地方,大多数人对这句话是会心一笑,感觉有理,过几天再一问,却也不太了解为何有道理。

最开始我也没完全想了解这句话,但我觉得如此一个牛人说这话势必有其道理,就持续的想,近期我琢磨出来为何了。

  一个创业人士有两种办法提升成功机率:一是不断地做正确的事情增加成功率,二就是防止错误的事情减少失败率。

了解「大家会在什么地方死掉」然后「不去那个地方」,就是要减少失败率。

  大多数公司是如何死掉的?表象是什么原因多半是由于钱花完了。

但,没钱只不过表象,是不少其它更本质是什么原因决定的。

中国人在治病的时候是「治本为先」的逻辑,第一去考虑更本质的问题解决方法。

  但我的想法是,解决本质问题很难,如前面两个要点所说,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,好比治病要治本困难。

在没方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时候,就先治标。

感冒了先吃片阿司匹林,先把症状挺过去, 几天之后,身体的自然抵抗力基本就能把感冒解决了。

  举例:丁磊在2000年跟我说过,他当时上市假如再晚几个星期,就没法上市成功了。

假如当时丁磊没成功上市,那样我说不好他目前干什么,一定还是个牛人,可能对网络失去期望,干脆去养猪了吧。

所以网易当时治病先治了标,有了钱,多挺了几年,机会来了,抓住了,公司就做大了。

  成功既然是非常难的事,与其强行去提升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几率,有时不如把失败的可能性减少。

既然大家了解网上创业失败的概率是90%,而且只有那样几种方法致使失败,那假如可以想方法把它降到80%甚至70%,就等于把成功的概率增加2到3倍!  成功好比一个棒球运动员面前以光速飞过来的棒球,困难打个正着;失败是一天到晚都缓慢飘到眼前的气球,容易辨别,也容易打到。

假如关注气球,把所有些气球都打光了,剩下的就都是棒球了,水平再差,持续的打,有一天某个棒球也会被你击中。

  当你天天花大把时间去琢磨怎么样追求成功时,留出10%的时间来考虑怎么样防止失败,如此你成功的几率会高好几倍。

  第四点技巧:找到我们的variant perception(注:认知能力)。

  有人说,陈一舟,你不是个企业家,你是个投资人。

我就暂且笑而不语,顺杆爬,谈谈我是如何做长的。

做企业和做投资,其实有根本的相似之处,网络公司也是一样,来日方长,这里暂按下不表。

  我想探讨的是,一个CEO,假如只能做长一件事,关注一件事,应该是什么? 我的答案是, 应该是一个variant perception, 就是一个潜在价值非常高的,但和现在常见同意的看法很不同的远见看法。

这个看法,还要有可实行的方法,不然想到了,没做的条件也白扯。

通俗一点,就是当时听起来很极品的,但在事后又被证明很牛掰的idea。

  雷军做小米,几年前大伙听起来像极品,目前是二三线城市的大妈都了解,是他们心中仅次于苹果的品牌。

为何,由于他琢磨出来在无线网络上怎么样避开大佬们的锋芒,借助一个必然会起来的免费操作系统,Android,做一个软硬件的商品在上面收到钱。

 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借助跨界技术角逐壁垒,借助大势,业内先进的推广的组合型案例。

几年前周鸿祎做免费杀毒,问我行不可以,我说看不清。

他后来又做浏览器,问我行不可以,我说不太行,结果都让他做成了。

所以他目前也不来问我该做什么了 囧!还是雷军知道我,做小米前,不问我,直接做了。

再囧!  为何他们有variant perception?由于过往个人的经验和积累,与对网络客观规律深刻的认识,包含对人性的认知。

2006年,大家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SNS。

2010年,腾讯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微信。

每家企业的variant perception不同,积累尤为重要。

没积累,困难想到; 没积累,想到了也办不到。

  在斯坦福的时候,上过一次巴菲特的投资课。

他说,一个人,一辈子应该只做20个重大决定,指标用完,战斗结束。

假如用这个标准来看,我的指标已经用掉好几个,将来要节省了。

难道不是吗?  作为一个创业人士,或者一个人,一辈子里真的要紧的决定可能20个都不到:专业学什么, 找什么老婆/老公, 第一份工作,选哪个做合伙人,重点的10个投资决定,加起来不到20个,但决定了一个人80%以上的快乐和成功。

  你的这20个决定是什么?  你该投入多少资源去做这类决定?  你做这类决定的时候,有哪些variant perception?  这都是一些好问题。

  第五点技巧:掌握「做空」心态。

  「做空」是个投机名字,估计你也会竖着耳朵听。

其实,我想说的做空,是指一个CEO,平常在工作中,应该积极的不关注什么 (aggressively inactive),我的理解就是:但凡没独特优势和variant perception的事,就不做;但凡对本职工作没太大用处的事情和人,少掺和或者不掺和,这是我指的做空。

  时间像真空,非常快会被填满。

假如你的时间没被非常重要的人和事填满,那样必然会被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填满。

做空,就是积极的不关注。

  查理芒格,巴菲特的合作伙伴,有个习惯,所有到他桌上的事情,只放在三个篮子里:第一个叫「No」,就是「不做」。

第二个叫「YES」,就是「做」,这也好理解。

第三个,叫「too hard」, 就是「太难」。

这个叫「太难」的篮子是朵极品,估计放在这个篮子里的东西,过了一段时间,粘上浮尘,到了年底,其命最后都是被放到「不做」这个篮子里了。

  大家从小到大,一直都是被教育说要不怕困难,知难而上,为何这位老先生说要知难而退呢? 如何概念难?什么是策略意义上的难? 什么是战术意义上的难?再三考虑要「做」的事情,实行上再难也要做。

策略上「太难」的事情,实行起来仿佛不太难,这时你做不做? 这类问题,要多考虑,想通了,可能离成功就更近了。

 
关键词: 创业人物
 
[ 创业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 
就要加盟网 - 招商加盟,加盟好项目,小本创业,2020最有前景的创业项目